金礞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汉代怎样护送死者往生傩术替身符咒帛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告别援助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7837.html

汉代怎样护送死者往生?傩术、替身、符咒、帛画,墓葬极具仪式感

汉代时期的墓葬文化呈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葬礼仪式,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对宇宙和生死的独特看法。在古人心目中,死并非终结,而是生命的一种转变。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墓葬仪式,将这一转变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代出土的文物不仅反映了独特的墓葬文明,更揭示了古代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基本态度。在古人的世界观中,死亡被视为一种生命的变化,而不是终结。通过精致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墓葬设计,他们将这一转化过程变得具体可见。

汉代时期,墓葬文化达到了巅峰,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窥见古人对宇宙和生死哲学的深刻理解。在他们看来,死并非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种生命的转变。通过巧妙的墓葬设计,他们将这一转变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

汉代墓葬文物的发现揭示了当时丰富而复杂的墓葬仪式,同时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看法。在古人的观念中,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一种生命的转化。通过华丽的墓葬设计,他们巧妙地展示了这一转变的过程。

汉代的墓葬文化通过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当时独特而精致的葬礼仪式,揭露了古代人们对宇宙观和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古人的信仰中,死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生命的转变。通过精心设计的墓葬,他们将这一转变的过程以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呈现。

在汉代,人们坚信死后灵魂将进入由鬼神统治的地下世界。在这个神秘的领域中,缺乏保护的亡者可能会受到恶灵的侵害,而受影响的灵魂则可能将厄运带给活人。为了在亡者安葬前与地府达成和解,汉代人在墓门处经常进行驱鬼仪式,将其视为守护亡者的第一层防线。

这一仪式是墓门背后驱傩仪式的一璧。汉代时期,驱傩仪式分为两类:按时令进行的时傩,每年定期举行四次,其中年末的“大傩”尤为重要;另一类是在亡者入土之前,在坟墓入口处进行的驱鬼傩。这些仪式融合了行为模拟的赶逐动作和言辞上的咒语,由方相氏主持。方相氏身披熊皮,戴着由黄金制成的四眼面具,上半黑下半红,手持戈槌与盾牌,带领着驱鬼队伍为扶灵队开路。到达墓地后,方相氏首先进入坟墓,用武器敲击坟墓四角,象征着将潜藏其中的邪灵一扫而空。

许多墓门的门扉、门柱和门楣上都绘有方相氏的形象,这种图像的摆放旨在阻挡邪祟侵入墓穴,确保亡者安享吉祥与宁静。

除了方相氏,墓门上还常见魌头的绘画。魌头通常呈现为熊或虎的形态,是方相氏及其队伍戴的面具形象,因此具有辟邪驱鬼的神奇功效。这些古代文物中的图像形式各异,但都传达着对逝者的尊重和对来世的担忧。

在古代,举行葬礼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安抚生者,而是为了确保逝者安全进入冥界,免受邪祟侵扰。为此,墓葬仪式中经常采用各种法术来消灾驱鬼,安宁亡者的灵魂。在汉代的墓葬实践中,人们常常使用人偶替身、药石驱鬼以及施符画咒等三种主要形式。

首先,介绍一下人偶替身的做法。在汉代,人们相信死后的世界可能会对灵魂进行惩罚。为了让逝者免受地下的磨难,人们制作人偶,作为逝者的替身,代替其承担来自冥界的各种惩罚。这些替身有的是用金、银、铅等金属制成的。《赤松子章历》中有记载:“根据家庭成员的多寡,制作相应数量的人偶,如果家里没有银,就用铅代替。”除了金属人偶外,还有以人参、松木等材料制成的替身,用于替代逝者承受灾祸。

在汉代的墓葬仪式中,还流行采用药石来安宁亡者的灵魂。汉代的神药主要分为植物和矿物两类。其中,矿物类的神药,即药石,经常被用于镇压墓中的邪灵。常见的神药包括丹砂、雄黄、白矾、曾青和慈石(即磁石)。这五种药石分别呈黑、赤、青、白、黄五色,分别代表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古人相信这五种矿石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平息墓中的鬼魂。他们将这五种颜色的矿石放置在陶瓶中,并按照五行的方位摆放陶瓶。比如,青石放在东方,赤石放在南方,白石放在西方,黑石放在北方,黄石放在中央。在西安市和平门外2号墓中发现的陶瓶上写有“和以五石之精,安冢莫,利子孙”的字样,表明五石在墓中发挥了镇魂和驱邪的作用。

符咒是由符画和咒辞组成的驱鬼文书。《淮南子》中记载:仓颉创造文字时,天下发生了粟米,夜间鬼魂哀号。据高诱的注解,鬼魂之所以在夜间哀号,是因为它们害怕文字的审判。古人相信,象形文字具有驱逐邪灵的力量。在战国时期,术士通常使用结合文字和图形的符咒来增强法术的效力。在汉代,人们经常在装有五色石的陶瓶上用朱笔画符咒。符咒是一种书写形式的咒语或咒文。保存在书写形式下的符咒具有长期有效性,即便施法者(巫觋)离开后,法术仍然保持有效。以东汉户县曹氏墓中一陶瓶上的符咒为例:

符咒的左侧是一张星图,代表“太一锋”,即太一星与天一星的结合。太一星和天一星是驱鬼的两大星辰,它们联合起来,镇压各类邪鬼。符咒的右侧由日、月、尾、鬼等字组成。其中,日代表生者所在的阳世,月代表亡者所在的阴间,尾和鬼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尾宿保佑家族繁荣昌盛,而鬼宿则主管死者的祭祀事务。这个符咒表达了人们向天上的各大星辰祈求力量,以保卫逝者的坟墓。

在汉代的墓葬中,墓室不仅是墓主的居住场所,更是一个完整宇宙的微缩模型,象征通向灵界或另一个宇宙空间的入口。这些墓中画像共同描绘了仙人引导死者升上天界的主题。以嘉峪关出土的两具黑漆棺木为例,棺盖内部绘有朱红色的图像,描绘着两位人物,手持蛇身并捧着圆物,被认为是金乌,象征日月,而画中人物则被认定为女娲和伏羲。这是对死者来世生活的一种表达,他的灵魂将在女娲和伏羲的引导下进入神仙世界。

另一例来自山东临沂县雀山的帛画也反映了汉代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这幅帛画不仅是一个虚构的宇宙模型,还表达了对墓主升往另一个世界的美好愿景。在介绍这幅帛画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汉代的宇宙观。汉代的宇宙观以昆仑山为核心,这座山既是天帝与百神同在的地方,也是人间宇宙的中心,是凡人通往天界的必经之路。昆仑山分为三层境界,分别为凉风、悬圃和增城。凉风层登上可获得永生,悬圃内有各种珍禽异兽,而增城则是天帝的居所。

山东临沂县雀山的帛画底部绘有两条龙,它们被视为负载墓主升仙的工具。中部图像描绘了昆仑山的生活场景,而画面的上端则展现了昆仑山的三座山峰,三足乌象征着日,蟾蜍象征着月。整幅画展示了死者在升仙后将在昆仑山上享受的生活。

生命面临着最大的敌人,即死亡,它是对生命构成终极性威胁和否定的存在。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这个不可避免的命题。因此,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创造了墓葬文化,通过对死后世界的各种想象和多样化的仪式,积极迎接死亡,并寻求与之和解的路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