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明强曾现金公绪成通讯员孙灵帅
22名全国“最美护林员”,她是三位女护林员之一,也是我省惟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基层护林员。她叫杨德菊,费县国有祊河林场副场长,副高级工程师。
9月8日,费县国有祊河林场钟罗山营林区内山路蜿蜒,侧柏苍翠欲滴,杨德菊又来巡山护林了。她用脚步丈量过这座山的每个角落,熟知每个角落的一草一木。这座山、这片林、还有整个林场,记录着自她和父辈们用双手换苍翠的拼搏与汗水。
研姑娘
攻坚杨树飘絮难题
“吃苦、敬业、能干、钻研……在同事们的口中,杨德菊赢得这样的口碑。”费县自然资源和国土规划局副局长魏秀廷说。
“此话不虚,杨德菊的爱钻研在全场是出了名的。”费县国有祊河林场党支部书记张传玉介绍,国家十三五重点课题、与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共建项目《刺槐丰产增效果技术集成与示范》,实现刺槐速丰林丰产增效与持续发展的目标;省级科研课题、与山东省林科院共同承担项目《杨树第二代育种群体构建及环境友好型良种选育》,共建杨树无絮新品种实验林基地1处,项目实施后可解决当前杨树飘絮难题,这些项目中都有杨德菊的身影。此外,她主持的《不同杨树品种抗光肩星天牛机制的研究》成果,在全省6个县市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亩。
除了参与共建科研项目,杨德菊还有多项发明专利,她发明的《一种手推式安全植树挖坑机》和《一种林业用林木病虫防害喷药装置》获得国家专利。
工作中的杨德菊爱拼又善思,她经常虚心向老一辈护林人请教文化和专业知识,并且见缝插针学习,年考取山东省泰安林校,毕业后继续回祊河林场。此后,在工作中边干边钻研。
拼姑娘
帮林场拿到国际通行证
祊河林场现有林地面积亩,林木总蓄积量4.6万立方米,只能算是一个“小林场”。但这个林场在全省首个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参与认证的先锋正是杨德菊。
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简称森林认证,包括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两个基本内容,是原木走向国际市场的必要一步。
“以杨树为例,不从杨树种植环节开始认证的话,无论是木材还是加工的成品家具,都无法进入欧美的一些市场。”杨德菊介绍,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刚接到任务时,心里七上八下的,真怕干不好。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杨德菊边学习边请教,挨家挨户讲解动员,培训认证人员提高能力,对认证资源摸底调查、建档制表、撰写报告。三年多后的年5月,德国认证专家到林场进行全面审查,当场给杨德菊竖起大拇指,之后每年的定期年审也都顺利通过。
“通过森林认证不仅为林场走向国际市场拿到‘通行证’。”杨德菊表示,更重要的是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让林场原木量价齐升,每亩年生长量提高近一倍,价格每立方比市场高出10%以上。
除了森林认证,杨德菊的另一项成果也填补了我省的空白。多年来,临沂市使用的工具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误差,制约着林业发展。
“一定要编制一个自己的高精度活立木材积表。”杨德菊暗下决心。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编制方法,翻阅资料请教专家,到县林政站了解采伐信息,10年间累计测定伐倒木1万多株,形成笔记近10万字,编制出临沂市《杨树立木生长模型建立与材积的精确测定》,在年获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山东省杨树立木生长模型二元立木材积表的空白。
痴姑娘
躬耕林场40年
痴心林业发展,杨德菊一家属于典范。杨德菊的父亲和公公是“林一代”,杨德菊和丈夫刘志柏是“林二代”,女儿刘皎报考了林场招考属于准“林三代”。
年12月,祊河林场获批建设。杨德菊的父亲杨培学领着大伙在多亩的河道中,靠着借来的两间牛棚、用五年多的时间完成将树栽活、固住沙、防洪水、造良田的诸多不可能,绿化荒沙荒滩多亩。
除了荒滩还有荒山。“山上石头多,土壤少,树很难存活,所以那时候最盼下雨。下雨了,父亲就和大伙拿着镢头和树苗上山种树苗。”杨德菊说,看着树苗成活,山一天一天的变绿是父亲最快乐的事情。
耳濡目染,杨德菊从小就喜欢上了林业工作。年的冬天,中学没有毕业,杨德菊成为一名护林人。
杨培学有个同事叫刘增三。刘增三年林业学校毕业后放弃省林业规划设计院工作,扎根祊河林场,一干就一辈子,被沿河两岸的人们称为“栽树不要命的刘技术员”。刘增三看到杨德菊肯吃苦、爱学习,就把她当成自己的学生一样传授知识,在家里就像是自己的女儿。
刘增三家中有个儿子叫刘志柏。两位老人一合计,两好变一好,杨德菊与刘志柏于年结婚了。
年,由于国家林业政策改革,林场实行承包制,职工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很多职工都离开了。杨培学心疼女儿,想把杨德菊调到一个效益好的单位去上班。
“林场虽然有困难,但条件比您那时好多了,离开了凝聚着你们心血的这片林子,实在舍不得!”杨德菊这样告诉父亲,并留了下来,真正把根扎在了林场,就像那些大树一样。
杨德菊的女儿刘皎,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曾在临沂工作,后来在费县成立设计工作室,婚后成为全职妈妈。看着妈妈每天忙忙碌碌,生活得很充实,女儿羡慕不已。
“你也报考护林员吧!”杨德菊劝女儿说,“我是你爷爷的徒弟,以后我收你做徒弟吧。”
铁姑娘
样样工作冲在前
“父亲那一辈是造好林,我这一辈就要管好林、护好林,建设一片丰产林。”杨德菊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干起活来有种舍我其谁的拼劲、而且不服输。
“为让树苗长得更好,林场需要大规模地换土改造沙滩。整地时,从远处看几乎根本看不到人,只看到铁锨一锨一锨的向外面扔沙土。”杨德菊介绍,干活时,性别差异不大,都蛮拼的。
刚参加工作时,伐树也没先进设备,全靠“大肚子”手锯一锯一锯地拉,然后再锯成段,再一段一段的装上车。当时,十七八岁的杨德菊很要强,和小伙子们一样,样样工作都冲在前面,被场里同事称为“铁姑娘”。
年冬,全国森林资源普查期间,杨德菊的女儿刚1岁,正是最离不开妈妈怀抱的日子。杨德菊和同事骑着自行车跑遍每个林区的沟沟坎坎,50天行程多里,定点立界余个,测量树木40余万棵,使祊河林场第一次有了“大数据”。
调查结束后去看女儿时,女儿用陌生的眼神看着杨德菊,不让碰一下,杨德菊难过极了。“如果再重来一次,我还是得放下孩子。”杨德菊说。
平时杨德菊对林场里的每一棵树、每一个界桩、每一块林地都熟记于心,在心里给它们上了“户口”。无论哪片林子要改造,她都会围着林子转了一圈又一圈,那种割舍,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远离一样,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从黑发到白发,40年的岁月为杨德菊对事业的执着及对树木的情怀留下了深深的40个年轮。